財報顯示,2021年,中國中化多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等指標均實現較好增長,中化國際、魯西化工等盈利水平創下歷史新高。
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化工)實施聯合重組已滿一年。
完成重組后,新公司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中化)擁有揚農化工(600486.SH)、魯西化工(000830.SZ)、安道麥(000553.SZ)、安迪蘇(600299.SH)、中化國際(600500.SH)等17家境內外上市公司。中國中化業務范圍覆蓋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基礎化工、環境科學、輪胎橡膠、機械裝備、城市運營、產業金融等八大領域。
近日,中國中化旗下17家上市公司已先后公布了2021年全年業績報告及2022年一季報。財報顯示,2021年,中國中化多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等指標均實現較好增長,中化國際、魯西化工等盈利水平創下歷史新高。
“兩化”合并一周年,新央企中國中化做對了哪些事?
01
定位明確:聚焦化工
2021年5月8日,中國中化宣布成立。中國中化董事長、黨組書記寧高寧表示,打造世界一流的、綜合性的、技術領先的化工企業集團,是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的目標定位。
寧高寧對此的解釋是:“公司的主營業務基本上處于幾個領域,比如精細化工領域、農業化學品領域,還有一部分基礎化工等,化工類的資產和現在所有的一流化工企業是可以對標的。”
兩化合并之前,中化集團、中國化工都是世界500強企業。據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官網表述,中化集團設有能源、化工、農業、地產和金融五大事業部,是領先的石油和化工產業綜合運營商;中國化工是專業化工公司,是在原化工部所屬企業基礎上組建的國有企業,也是中國最大的化工企業。
目前,中國中化的基礎化工業務以石油化工業務為主,涵蓋氯堿化工、煤化工和無機化工等基礎類化工領域業務,主要產品包括石油石化類基礎產品、碳一下游特色產品、氯堿系列產品、化工中間體以及部分無機化工產品等,主要服務包括石油貿易、油品銷售、石化和化工產品銷售、石化倉儲、園區發展以及能源互聯網建設等。
事實上,近年來,“兩化”已經展開了很多合作。
2022年4月,魯西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魯西化工)發布公告稱,擬通過向魯西集團的全部股東發行股份的方式對魯西集團實施吸收合并。中化投資為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下屬控股公司,持有魯西集團39%股權。
公開資料顯示,魯西化工是我國集化肥、化工產品生產和科研開發為一體的大型龍頭企業,主營業務包括化工新材料、基礎化工、化肥產品及其他業務。魯西化工現有甲酸產能40萬噸,已是全球最大甲酸供應商。
隨著2021年國際油價持續攀升,石化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在順周期發展機遇下,魯西化工的產品價格持續提升,公司利潤不斷增厚。年報數據顯示,2021年公司主導產品價格均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其中,辛醇上半年銷售均價13162.53元/噸,下半年銷售均價14221.22元/噸,全年平均售價同比上漲85.25%。
化工品價格在2022年仍持續上漲,魯西化工的業績繼續提升。自2022年初以來,甲酸價格逐漸推漲,進入3月份后,更是進入價格爆發期,其中3月均價5673元/噸,相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170%。
關于化工主業,寧高寧表示,新公司的服務、穩定性會更好。“我們要集中力量去突破創新,研發新產品。”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量約2900萬噸,但消費量高達約4050萬噸,缺口近1150萬噸,自給率僅71%左右。尤其在一些關鍵的樹脂材料、特種纖維、高性能膜材料、電子化學品等領域,短板問題較為突出。
寧高寧指出,“煉化一體化的最終目標不應是汽煤柴油,甚至也不僅僅是大宗原料乙烯芳烴,而是更下游技術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聚合材料。” 他表示,“魯西化工和山東地煉幾個煉廠的合作,包括未來的連云港產業園區和南通星辰的合作,會形成新的產業鏈,叫‘C3產業鏈’(碳三產業鏈)。”
據了解,碳三產業項目是中化國際構建新材料全產業鏈的關鍵項目,建成投產后有助于公司深化化工新材料業務布局。項目投產后,預計可實現年均營業收入 110.11 億元、年均利潤總額17.15 億元。
中化國際是中化集團的化工新材料平臺。2022年4 月 15 日晚,中化國際發布 2021 年度報告,公司 2021 年度實現營業收入 806.48 億元,同比增長 48.9%。從業務板塊拆分來看,化工新材料板塊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速最快,全年實現營業收入 156.5 億元,同比增長 110.92%,毛利率提升 6.49%。其中氯苯、氯堿、環氧樹脂、橡膠防老劑等產品量價齊升,產品景氣度旺盛。
4月20日,中化國際旗下全資子公司中化國際聚合物(連云港)有限公司對40萬噸/年ABS項目發布第一次環評公眾參與信息公示,這意味著中國中化將加速向精細化工生產型平臺轉型。
02
手段堅定:科技創新
2022年1月21日,寧高寧在中國中化2022年度工作會議上表示,中國中化必須走科技驅動之路。
事實上,從2017年至2020年,中化集團在創新轉型過程中已經嘗到了很多“甜頭”,比如在殺螨蟲藥品研發上實現原始突破。2020年9月,中化集團已提出“科學至上”,沒有新技術不投資,沒有新產品不投資,不再去做無謂的并購和擴大規模,而是完全以技術創新進步為主要發展標準。
在農業技術創新方面,早在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重整之前雙方就已達成共識。自2009年起,中國化工就與瑞士先正達保持密切聯系,一直在尋求合作機會。直到2017年6月8日,中國化工宣布,完成對瑞士先正達公司的收購交割,收購金額達到430億美元,這筆交易也成為中國企業最大的海外收購案。
通過收購瑞士先正達,中國化工擁有了完整的農藥產業鏈,涵蓋制劑,渠道,原藥,研發等多個環節。2019年,先正達集團于上海注冊成立,是全球領先的農業科技創新企業,主營業務包括植物保護、種子、作物營養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并從事現代農業服務。
目前,先正達集團正在科創板IPO隊列中。作為世界農業科技巨頭,先正達集團由先正達植保、先正達種子、先正達中國和安道麥(000553.SZ)4個業務單元構成。其中,植保和種子兩大業務板塊,是世界一流的農化高科技企業,擁有全球領先的基因組、生物信息、作物轉化、標記輔助育種和農藥創制及制劑加工技術。
過去40年,先正達植保板塊開發新品種超過60種。截至2020年,公司擁有生物科技專利近10000項,占公司擁有總專利近90%。其中,高端創制農藥超過8000項,種子超過1700項。
2022年4月28日,先正達集團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業績。集團一季度營業收入89億美元,同比增長26%。
先正達集團繼續保持了2021年的增長勢頭,主要得益于市場對產品和服務的提前采購,包括新推出的能夠幫助農戶提高作物產量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創新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先正達集團全資持股瑞士先正達和現代農業,是安道麥和中化化肥的控股股東,還是揚農化工的間接持股股東,其中現代農業又持有荃銀高科21.5%的股份。簡單來講,先正達集團旗下現有安道麥、中化化肥、揚農化工、荃銀高科等上市公司資產。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A股市場的農業公司均聚焦于中國市場,若先正達成功登陸科創板,A股市場將擁有一家全球化布局、國際化發展的農業科技創新企業,這將吸引更廣泛、更多樣化的投資者關注中國農業企業。
03
目標長遠:國際化經營
2021年11月5日,中國中化首次借助進博會分別采購了來自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約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商品,包括高品質原油、天然氣、甲醇、化工原料以及數字化服務等。
據了解,中國中化境外資產占比超過50%,境外企業收入超過60%,是典型的全球布局、國際化運營的跨國央企。
原中化集團董事、總經理楊華曾表示,“兩化”的國際化程度非常高,綜合性化工業務的一半資產分布在海外,有大量的優質海外企業,必須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打造全球一體化運營的公司。
中國中化旗下擁有全球領先輪胎和橡膠品制造商——中國化工橡膠有限公司(下稱“化工橡膠”)在全球13個國家設有24家工廠,產品銷往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了解,化工橡膠控股在意大利米蘭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倍耐力股份有限公司(PIRC.MI)和在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風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600469.SH)兩家上市公司,并控股或擁有Prometeon Tyre Group S.R.L.(簡稱PTG,總部位于意大利)和青島橡六輸送帶有限公司等下屬企業。
2022年4月22日,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前往參觀中國中化旗下先正達集團在艾奧瓦州的種子工廠。秦剛表示,中美作為農業大國和農產品貿易大國,應攜手應對挑戰,保持農業穩定發展。“我知道先正達是一家中國的公司,但又是一家國際化運營的公司。我想這正像培育種子一樣,你們也是中外很好的一個hybrid(融合)。”
寧高寧認為,要使用股權多元化、上市以及其他市場化的方法,并按照全球規則來運營企業,最終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中國中化成立后,寧高寧著力推動兩化重組落實落地,高效完成戰略管控型總部建設。針對公司多元化、國際化特點,寧高寧提出建設扁平化組織、賦能型總部、差異化管控、動態化授權、國際化隊伍等要求,并迅速實施“百日整合”行動,推進組織架構、權責制度等36項整合事項,建設形成扁平化管控架構。
2018年12月,中化國際上市二十年來首次實行股權激勵計劃。此次股票激勵計劃覆蓋了高管、BU管理層、科技骨干、關鍵崗位共計260多人,覆蓋面較廣,員工持股比例占公司總股本的2%左右。
中化國際總經理劉紅生介紹,中化國際組織部分高管與核心員工(共72人)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方式增持公司股票3,420,000股(占總股本0.16%),提振了資本市場對公司股價的信心。
針對科技創新方面的激勵措施,劉紅生介紹,比如說引進的技術,中化國際以股權的形式來確認;另外也有跟投計劃、股權計劃、風險抵押金計劃等,讓科技人員廣泛參與到小試、中試和產業化過程中的項目獎勵和收益分享。中化國際還從現有工資總額中專門切出一塊來設置創新激勵基金,計劃三年內投入2億元獎金,獎勵科技創新項目及其產業化成果。